新消費時代來襲,如何抓住機遇?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十強的城市排位已經出爐,按順序排名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天津。

仔細梳理近幾年進入GDP十強的城市名單,不難發現這些城市的新經濟都十分活躍。

今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V”型反轉的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就超過10%;

依托數字經濟、互聯網相關產業研發投入,上半年北京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2倍,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24%;

而上海憑借首創的“五五購物節”,5、6月份消費增速由負轉正。

疫情沖擊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出壹批新業態新消費模式。人們對“新消費”的需求和依賴逐漸轉化為消費習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新消費”在哪些領域表現搶眼?如何玩轉新消費?

01 “新消費”有哪些趨勢?

網絡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全渠道消費成為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4.3%,成為當前穩定消費進而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

在網絡消費規模擴大過程中,消費方式由單純線上或線下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轉變,全渠道消費快速增長。壹方面,線下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向線上轉型,入駐電商平臺或與第三方合作建立網絡銷售平臺;另壹方面,大型電商平臺企業不斷向線下拓展,在開設線下體驗店的同時,積極與實體零售企業合作,將傳統超市與現場制售的餐飲排擋巧妙結合,並以食材新鮮、質量保證以及環境氛圍舒適等為支撐,為消費者提供全新消費體驗,拓展消費空間。

健康教育文娛類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增長顯著。據《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No.11》顯示,醫療保健支出占比增速達到16.1%,為八大類支出增速之首,表明居民健康意識增強,消費支出意願強烈;而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增速為6.7%,其中旅遊和電影票房收入增速顯著,2019年國內旅遊業總收入占GDP比重達11.0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動力”。除此之外,家政、養老等服務消費快速發展,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盡管疫情帶來巨大沖擊,但健康教育文娛類消費在我國居民消費中的潛力有增無減,已然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消費需求由滿足日常需求向追求品質轉變。消費者對個性化、智能化商品需求不斷提升,品牌消費、綠色消費等漸成熱點。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更關註品牌代表的質量承諾和文化內涵,願意為品牌承載的品質支付額外溢價。盡管有疫情影響,但並沒有改變消費者對品牌消費、綠色消費的追求。如具備自清洗、除塵凈化等功能的健康空調、融洗衣、烘幹多種功能於壹體的洗幹壹體機等銷量大幅增長;再如蘋果、華為手機等繼續受到消費者追捧,還有體育品牌Adidas、Nike等的消費排名靠前。

消費商品向多元化轉變,夜間消費逐漸成為“剛需”。壹方面,全球消費持續升溫,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以及出境遊日漸增多,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的渠道愈發多元,“買全球”便利度大大提升,奢侈品消費支出快速增長,反映出國內消費者對境外商品的強大需求。另壹方面,全天候消費持續升溫,在消費商品向多元化轉變的同時,消費者的消費時間也向全天候延伸,夜間消費逐漸成為城市消費新藍海。據統計,2019年青島夜間消費啤酒量同比增長268%,在21時至次日淩晨5時,外賣訂單同比增長70%。可以看出,以夜間消費為代表的全天候消費,將成為“新消費”領域的重要內容。

02 “新消費”有哪些特點?

消費便利化:即時消費需求呈現上升趨勢。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背景下,消費者願意為節省時間的產品與服務支付溢價,對便利消費、即時消費需求日益增加。近年來,便利店零售業態成為“風口”,其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據《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我國便利店行業已連續三年保持銷售額增速18%以上。與此同時,社區生鮮便利店、綜合便利店等細分模式迅速發展,其增速遠遠領先於其他零售業態。

消費智能化:移動端網購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方式之壹。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移動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居民消費方式在查詢、購買、支付等多個環節均呈現智能化趨勢,網絡零售市場移動端交易額占比迅速提高。除在線購物之外,在線支付市場也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7.68億,移動支付從購物、公共交通等小額便捷消費場景擴展到火車票、酒店預訂、高速收費、醫療等全場景,並從城市地區逐步向農村地區擴展,在線支付、移動支付已成為居民“新消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費社交化:消費者更加註重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背後的社交意義,消費從個人行為向社群傳播。隨著網絡社交工具日益發達,消費者獲取消費信息的途徑由熟人圈向廣義“朋友圈”拓展,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上的口碑和評價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據埃森哲發布的報告《2018埃森哲中國消費者洞察——新消費新力量》顯示,87%的消費者願意發表商品評論,55%的消費者願意在社交平臺分享購物體驗,消費成為獲得個人品味、身份標簽的來源之壹,因此“網紅餐廳”“明星同款”等成為消費熱點,滿足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社交需求成為新趨勢。

消費體驗化:更多追求心理、精神層面滿足。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行為由註重商品和服務功能向價值消費轉化。以體驗為中心,與消費者互動增加其對商品的了解度,讓消費者參與產品的設計、生產等前置環節,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控制感。如餐飲企業設立明檔,讓消費者直觀看到烹飪過程,或者幫助消費者DIY商品,將極大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成為消費發展的重要趨勢之壹。

03 “新消費”要沖破什麽短板?

生產環節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整體供給能力強但有效供給能力弱。我國作為生產制造大國,生產供應能力的強勁優勢,促進了消費市場供給側從短缺到寬松的結構性轉變,將居民消費推上了新的臺階。但是價值創造能力相對較弱,對引進技術的依存度較高,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粗加工、附加值低的產品占比高,精加工、附加值高的產品占比偏低;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針對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群提供差異化的供給方案,造成有效供給能力偏弱的局面。

在服務領域,新興服務產品供給不足。2019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與發達國家70%—80%的比重仍存在壹定差距。其中,商業、餐飲等傳統的生活服務業仍占較大比重,新興的信息產業、金融保險業、中介服務業等知識和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仍有待進壹步發展,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流通環節供給質量不高,流通業態發展仍不夠完善。壹是物流配送集成化管理程度不高,行業標準性不強,社會物流總成本相對較高。二是非社會化物流運作比例較高,大部分企業仍采用自營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占比較低,分散的物流模式提高了社會整體物流成本,導致運輸資源浪費。三是地區間流通設施發展水平差距顯著,大型城市流通設施完善,而中小城市仍以傳統業態為主,農村地區流通體系相對滯後,經營方式較為粗放,流通成本較高,流通效率普遍偏低。

消費市場秩序有待進壹步完善。由於相關法律體系和政策制度還有待完善,給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場以可乘之機,壹些缺乏誠信的企業制造的假冒偽劣商品層出不窮,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制約了消費市場健康發展。同時,由於監管體系不健全,虛假宣傳等商業欺詐行為仍大面積存在,尤其在電商平臺促銷過程中,隨意調價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消費合法權益。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加強,由於維權程序復雜,舉證過程冗長繁瑣,消費者維權成本較高,影響了消費質量。

04 激活“新消費”該如何破題?

建立供需匹配的高質量生產體系,實現品牌價值提升。改造提升現有產品結構,註重核心競爭能力提升,增加消費品市場多樣化的有效、高質量供給,是促進“新消費”發展的關鍵。壹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設計水平。將傳統制造工藝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構建工業雲與智能服務平臺,快速高效地生產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產品。二是積極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努力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加大培育自主品牌力度,註重服務創新,以精細化、人性化為引導,自主創新國產品牌,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質的提升,從而吸引消費者更多消費國產品牌商品。

增加商品與服務多樣化供給,滿足“新消費”分化需求。壹是在商品和服務供給方面加快分級,實現精準化定位,鼓勵企業按照不同檔次,提供多層次商品和服務,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提高多樣化服務;二是豐富新型服務供給內容,居民對各類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服務類型不斷增加,應著力加大新型服務消費供給,鼓勵新型服務發展,拓展消費空間;三是增加文化娛樂設施,包括影院、書店等硬件設施,擴大文化商品供給,豐富文化生活內容,增加演唱會、文化演出等文娛活動,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四是改善和提升三線以下城市商業供給,鼓勵各類連鎖商業企業渠道下沈,增加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設施,對現有商業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增加新品種類,縮短新款商品上市時間差,同時增加售後服務人員,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引導流通企業構建新商業流通模式,提升“新消費”供需匹配效率。通過積極探索新型流通運作模式,推動商業流通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推進流通企業的價值增值從銷售終端向流通環節轉變,進壹步豐富商貿流通產業鏈條,構建信息化、現代化、系統化的現代流通配送體系,提高流通效率。而且,鼓勵流通業供應鏈建立協同運營的創新機制,以各方認可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信息等各要素協同發展,推進整個供應鏈上下遊企業間的運營效率和協同效應;逐步完善信用合作方式,優化流通業企業間戰略聯盟合作方式,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提供生產、庫存和采購等環節的準確依據,提升流通業供應鏈整體的需求預估能力和水平。

構建規範的市場消費環境,提高“新消費”滿意度。壹是要完善並改進事關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清除流通網絡障礙,健全流通標準和商品服務質量標準,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強化線上線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等,為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二是全面改善優化消費環境,提高標準化水平,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加大消費領域的違法違規懲戒力度;三是改善消費市場信用環境,構建信息共享的消費市場信用評價機制和平臺。

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提高消費質量。為此,可借鑒國外壹些做法,如在日本,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由生產方舉證而不是由消費者來證偽,並且對生產方、經營方采取懲罰性高額賠款,乃至追究刑事責任。在德國,除了建立全方位、立體化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網絡,在機構設置方面,專門設置了消費者保護部,設立大量針對商品檢驗、質量核查的社會組織,當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消費者通過社會組織獲得幫助,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維權成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