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眼技術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至少有22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悉尼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小群澳大利亞綿羊進行手術,在視網膜后植入人工仿生眼。這些羊是一項醫學實驗(為期3個月)的一部分,其最終目標是説明某些類型的盲人恢復視力。

「鳳凰99」無線連接到配置在眼鏡上的小鏡頭。它通過刺激用戶的視網膜而產生作用。視網膜是眼睛後面的一層光敏層細胞,它把光轉換成電子信號,通過視神經發送到大腦,最後生成我們所能看到的圖像。「鳳凰99」它可以繞過有缺陷的視網膜神經細胞(有數億個視網膜神經細胞),刺激那些仍在運轉的細胞。 

悉尼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艾根伯格表示,設備的周圍組織沒有出現意外反應,因此預期它可以在那裏維持多年。新澤西州眼科醫生Hilal Kampo說,技術進步重新定義了眼科。 全球已經有350多人安裝了由美國公司Argus II設計的「第二視力」(Second Sight)仿生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至少有22億人受到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從輕度視力受損到完全失明。世衛表示,就生產力損失而言,它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金融衝擊每年高達250億美元。利用仿生眼幫助治療失明是一個仍處於起步階段的行業,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有一份報告預計到2028年,該行業將會價值高達4.26億美元。

這與「鳳凰99」仿生眼的工作原理相同,「第二視力」目前正在研製一種新產品叫「獵戶座」(Orion)。它是大腦植入裝置。該公司說,他們的目標是新產品能治療幾乎所有形式的嚴重失明。由於目前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結果還遠未達到完美。她表示,自己是樂觀派,希望未來數年生物技術公司繼續尋找新方法幫助那些喪失視覺的人恢復視力。

倫敦驗光師沙阿也認為仿生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還把它與數碼相機相比。1975年發明的數碼相機,經歷十多年的改革轉型才得到廣泛使用。他相信一旦技術質量達到一定標凖,並接近健康人眼所達到的視力,該技術就會更加普及了。然而, 他認為預防失明,勝於治療。美國田納西孟菲斯南方驗光學院副教授斯奎爾相信,最重要的改善往往是在於那些最細小的地方,眼保健技術中是其中一項預防活動。

斯奎爾指的是像蘋果手機的一些輔助性功能,包括語音功能,用戶可以通過該功能了解畫面的語音描述 – 從電池還剩多少、到何人來電,以及手指觸摸的應用程序等。微軟AI(人工智能)可視軟件(APP),它利用智能手機的攝像頭來辨別人和物體,並用語音描述。它還可以檢查條形碼,然後告訴你是什麼物品,或者大聲讀出手寫筆跡,例如孫輩孩子的手寫信。「那可能是最讓人們感到興奮的技術,因為它可以做許多不同的事情,只是用了手機中已有的照相機和應用軟件(就能做到),」 斯奎爾博士補充說,而且,人們通常很容易學會如何使用。

斯奎爾認為,從長遠來看,她相信眼保健技術的一些主要好處則來自於未來可以把它融入到制定對殘障人士友善的公共政策和系統中,例如,可以利用這一技術提醒視力受損的乘客汽車時間表,並提示他們公交車是否已經在路上,以減少車站的潛在問題。當然,這並不是說斯奎爾看不到更複雜的眼保健技術 – 包括仿生眼 – 在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她說「我認為甚至仿生眼也是朝著正確方向發展,但我們將必須要看看其發展的情況如何,」

Comments are closed.